1
国产自主可控背景
当今世界形势变化莫测,全球企业竞争加剧,其信息化产业已经成为大国博弈的领域。诸如北斗导航代替GPS,国产系统替代Windows,国产数据库替代Oracle,信息产业国产化愈发重要。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业快速发展,建成了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产业体系,有力推动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进而增强了综合国力,支撑起世界大国地位。但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中国制造业仍然大而不强,在自主创新能力、资源利用效率、产业结构水平、信息化程度、质量效益等方面差距明显,转型升级和跨越发展的任务紧迫而艰巨 ,为此国家全面推行智能制造2025,促使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
其中工业软件作为制造业核心技术工具,如何快速实现国产自主化,进而替代国外产品,是目前国家、企业较为关注的问题。因此本文首先分析其国产自主可控的背景:
1) 国家利益:在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经济政治环境复杂多变的背景下,工业软件的自主可控涉及国计民生、国家安全等核心利益;
2) 政策支持:工业软件关乎国家急迫需要和长远需求,与基础原材料和高端芯片等并列,彰显了巨大的战略价值,为此各地关于工业软件的补贴政策也相继推出,真金白银支持自主工业软件发展;
3) 软件企业:核心技术就是企业的发展重中之重,打造好过硬产品,得到市场认可最重要。
总结来说,提高国产自主可控工业软件的实力,既是企业自身发展需要,也是国家战略核心利益要求,更是关乎中国制造业乃至国家未来发展的关键因素。
2
国产自主可控概念
国产自主可控替代这个名词是从哪来的?习总书记在关于网信工作的系列讲话中,不止一次地强调过“要加快推进国产自制控替代计划,构建安全可控的信息技术体系”。
国产自主可控简单地说就是核心技术、软件功能、企业背景全都国产化,自己开发、自己推广,不受制于人。其中倪光南院士对“自主可控”的一个全面诠释,可更准确的理解“自主可控”的概念和重要性。
1,知识产权:完全拥有知识产权
在当前全球竞争大环境下,知识产权国产自主可控很关键,这是企业软件不会受制于人的核心。如果所有知识产权都能自己掌握是最好的,但实际上绝大多数企业不一定能做到。另一方面如果部分知识产权能完全拥有,或能买到有足够自主权的授权,也能达到自主可控。还有一种情况,如只能买到自主权不够充分的授权,某项授权在权利的使用期限、使用方式等方面具有明显的限制,就不能达到知识产权自主可控。综上,收购而来的技术和自己研发的技术都算完全拥有知识产权。
2,技术能力:拥有一定规模的技术研发能力
对于技术能力方面,国产自主可控意味着要具有一定规模并且掌握该技术的团队。其软件国产自主可控要求使技术不能只停留在样品或试验阶段,而是能成为可应用的软件产品。
3,技术发展:自主发展
工业软件满足了以上两个方面,一般是能自主发展的,这里也需要强调下技术发展的重要性。软件企业不但要看到现在,还要着眼于未来,对相关技术和产业而言,都能不受制约地发展。如果某项技术在短期发展良好,但长期看做不到自主可控,一般说来是不可取的。只顾眼前利益,有可能会导致企业发展停滞不前。
4,企业背景:国产资质
国产产品容易符合自主可控要求,因此实行国产替代对于达到自主可控是完全必要的。不过现在对于国产还没有统一的界定标准。现在人们大多是根据产品和服务提供者资本构成的资质进行界定,包括内资、中外合资、外资等。如果是内资资质,则认为其提供的产品是国产的。但实际情况下,光考察资质是不够的,为了防止出现“假国产”,建议对产品和服务实行增值评估,评估其在中国境内的增值是否超过50%。如某项产品和服务在中国的增值很小,意味着它是从国外进口的,达不到自主可控要求。
3
国产自主可控认知
以上对于国产自主可控的背景和概念做了阐述,那其实目前整个行业、社会对于国产自主可控依然存在着相关的认知错误。
1,国外产品比国内好
对于产品的使用好坏,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发表观点:“十多年前,我们做出来的国产电脑一开始还是‘不可用’阶段,开机太慢,等你喝杯咖啡、泡杯茶还没开起来。但是现在我们已经过了‘可用’阶段,并且向‘好用’发展。现在我们的国产水平比国外的Wintel还差一点, 但是差的不那么多了”。
目前我国工业软件急速发展,但其产品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然而,国外的技术再先进也不一定适合国内。好坏与否要结合想要达到的目的进行评价,尤其对于国内制造业流程、人员工作习惯、部门工作方式与国外存在很大差别。与其使用国外产品,会带来“卡脖子”的风险,不如使用国产化软件产品,即使存在产品功能不完善、运行平台不稳定等一些问题,其产品操作也是符合国人习惯的,并且其产品软件问题也可以自行解决。
2,自主可控是安全的
安全性来言,自主可控不一定完全安全,但没有自主可控一定不安全。自主作为知识产权专有名词,只是实现以安全为目标的途径之一,但自主并不是可控的充分必要条件。自主可控意味在发现Bug后可以主动及时地打补丁,最大可能减少Bug的威胁,进而增强安全,而不自主可控意味着丧失主动权,在网络攻击下完全处于弱势地位。
3,自主可控是自我钻研
自主可控并不是自我钻研,闭门造车。拿Linux系统举例,其凭借面向全世界开源的原则,鼓励程序员之间以代码进行交流。如安卓系统就是以Linux为基础的开放源码操作系统。
就目前而言,虽然Linux系统的市场份额不如Windows系统,但根本原因并不在于Linux桌面系统产品本身,而在于用户的使用观念、操作习惯和应用技能,以及曾经在Windows上开发的软件的移植问题。
因为闭门造车自主研发的软件,其可控性不一定强于开源软件;基于开源软件的二次开发得来的软件,也可以达到可控的要求。
4,自主可控是全部创新
既然自主可控不只是自我钻研,所以其自主可控的产品技术是需要借鉴使用的,而不是认为所有的东西都必须自己造。近年来其行业、社会对开源创新存在一定的避讳。就微软、谷歌、苹果这些国外的科技巨头都无法避免使用开源代码去完善自己的产品。我国目前情况下,软件起步慢,一些不涉及核心安全或者自身有能力生产的相关产品,可以使用或者引进国外,以减少时间成本或者生产成本。
5,自主可控只是技术
自主可控并非仅仅是技术研究开发的问题,数年来,我们在工业软件总投入不低于甚至远远超过发达国家,大量的产品也转化出来了,而且市场上也能见到这些产品,但是买家却寥寥无几,根源在于自主可控生态没有建立。为此要强化国产化厂商之间的合作,要在政府以及国家核心行业、领域构建起从服务器、操作系统、数据库到工业软件等整套的国产化产品与解决方案。
6,股份代表技术主动权
目前行业中不少公司因为国家政策进而走国产自主可控的道路,同时引进国外技术成立中外合资公司,并称为“自主可控公司”。然而对于这些公司而言,在股份上占主导权并不意味在技术上也掌握主动权,在以技术入股的合作条款上或许存在诸多限制性条款,我们虽掌握了技术,并不代表我们掌握了技术主动权。真正掌握主动权需要从源头上解决问题,努力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把创新主动权、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4
杰为国产自主可控
杰为软件自2016年开始,以“互联网技术重构工业软件”为宗旨,以Rethink重思, Rebuild重构, Reshape重塑为核心,致力于构建新一代工业软件。杰为企业发展迅速,具有明确的企业发展战略,产品基于新一代工业软件架构、平台和应用,结合企业实施经验,产品迭代升级迅速,以不断满足其他行业客户需求。
近年来,杰为软件通过不断的研发投入和技术创新,取得了CMMI、CAD、Machine Acces等多项重要资质、国家级技术专利、国家级软件著作权,先后研发了全套JWI Digital系列工业软件产品,以及多款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IIOT产品。
团队组织方面,杰为软件拥有PLM产品和IIOT产品技术研发团队近200人,其子公司、办事处分布全国,进而更好的提供产品咨询实施服务能力。围绕产品技术和服务,杰为具备强大的技术研发能力,具有行业内良好的竞争力。
杰为软件完全内资,其产品国产自主可控,以高性能、可扩展、云原生、微服务为原则打造基础框架,以实用、适用、“拒绝笨重”为前提打造应用功能,以数字化转型和落地为指导构建解决方案。
今后杰为软件将继续在工业软件国产自主可控的道路上扎根,采用国内外先进的技术,以实用、开放、自主、创新为服务宗旨,着力完善新一代国产完全自主可控的工业软件,助力国内制造业信息化转型,成为企业敏捷高效、可靠好用、定制化高、配置性强的工业软件。